2010年,由教育部制定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調動行業企業的積極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辦學機制,制定促進校企合作辦學法規,推進校企合作制度化。”近10年來,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實踐表明,應用型大學的轉型升級必須遵循開放辦學的基本思路,走“產教融合、校企協同”的道路,依托產業結構升級和新興產業發展,面向未來建設高水平應用型大學。山東農業工程學院作為應用型本科院校,近年來積極推行“政府主導、企業參與、學校自主、適應需求”的辦學模式,與企業合作探索教學新模式,培養具有專業特色的應用型人才。
健全合作機制,提升合作層次
為保證校企合作的健康發展,在推進校企合作的過程中,山東農業工程學院與相關企業圍繞校企合作共建裝配式建筑實訓基地、建筑產業化方向的人才培養、現代學徒制試點等方面進行了深入探討,成立校企合作領導小組,制定校企合作的短期計劃和長期目標以及人才培養的模式和培養的人才規格等。該學院利用各種途徑加大對校企合作的宣傳力度,堅持走校企合作、產教結合的道路,全體教師主動深入到企業一線,學習掌握先進技術的發展動態及管理經驗,不斷更新自身的知識結構,打造出一批“雙師型”人才。
同時,該學院依托建設工程實訓中心,通過開展具備學院“農業工程”特色的多種形式的校企合作項目,對建筑工程專業的校企合作進行深入改革與創新,為學生提供多種與真實環境結合的實驗實訓項目,使學生在完成相關項目的同時,逐步把所學理論知識轉化為動手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就業質量。
深化合作內涵,尋求理念統一
校企合作是教育系統和生產系統的結合,深度校企合作是保證人才培養方案實施的關鍵。在山東農業工程學院與企業建立的合作機制中,企業可以根據需要,直接參與學院專業的建設、教學計劃的制定和實踐性教學等人才培養工作,學院則可以充分利用企業的物質資源和人力資源,依托企業進行教學、科研工作,雙方共同培養可以滿足企業需要的應用型人才。同時,在校企合作過程中,校企雙方努力構建校企合作德育新模式,將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相結合,尋求經營理念的統一。
山東農業工程學院與企業建立的人才培養模式為:學生在3年的學習過程中,有兩年的時間是在學校內學習理論,并進行相關的實驗、實習、實訓課程,有1年時間是在企業內進行頂崗實習,同時學習部分的專業課。學生在臨近畢業的時,將結合生產實踐選擇畢業設計題目,并在學校教師和企業指導教師的共同指導下完成畢業設計。學生實習結束后可以與實習單位進行雙向選擇,最終確定就業單位。
強化培育特色,創新培養模式
在長期辦學進程中,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始終圍繞山東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緊跟高等教育戰略調整,遵循高等教育規律,走出了一條以農業工程為特色的應用型本科院校建設之路,并通過學校的建筑工程管理專業與相關企業進行合作辦學,達成了校企之間的全方位合作。
近年來,該學院的建筑工程管理專業結合學院的發展特色,與企業開展深度融合、積極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構建校企共建全方位合作平臺,強化培育特色。第一,拓展與企業合作的深度和廣度,實現校企無縫對接,通過與企業簽訂協議,采取“訂單式”人才培養合作方式,提出在人才培養模式中應實現專業課程內容與執業資格標準的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的對接、畢業證書與執業資格證書的對接、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的對接的“四對接”人才培養模式,使用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培育裝配式建筑人才,同時校企共同制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共同開發課程和編制實施教學計劃,做到專業設置和企業用人標準對接,使專業發展始終緊跟行業需求。第二,改革教學模式,推行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利用校企共建的教育、培訓、服務、科研一體化的建筑工程管理實訓基地,將裝配式建筑專業人才教育、培訓、服務和科研有機結合起來,發揮學校和企業資源優勢,滿足學院人才培養、科研提升、社會服務和企業人才需求多方面的需求,并結合企業提供的具體裝配式工程項目案例,邊教、邊學、邊做,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第三,校企共同參與教師隊伍建設,打造雙師型教師,提升師資隊伍質量,實施學校教師與企業人員雙向掛職,由學院選派青年教師定期到企業實踐鍛煉,企業高級技師到學院授課,雙向交流學習,為建筑工程專業裝配式建筑人才培養打造了一支教學水平與專業技能雙一流的雙師型教學隊伍。
實踐證明,產教融合正在引領共享教育及教育生態優化升級,促進校企合作縱深全面發展,為形成區域產業發展與人才培養良性互動的利益共同體,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會和可能?梢灶A見,未來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指引下的高水平工程應用型特色大學的建設之路必將越走越寬。
|